湯曉鷗老師是人工智能頂尖青年人才的培育者和引路人。他將發掘、培養、助推青年英才成長作為重中之重,秉持科學家精神率先垂范、悉心栽培,營造一流工作平臺與環境,培養了百余名高水平研究生,其中不少人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學者和企業領軍人物。
湯老師最驕傲的代表作一直是他的學生們,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湯老師分享了三個學生王曉剛、何愷明和林達華的深度學習逐夢之旅。這三位都是在本科剛畢業就來到了湯老師創立的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MMLab),如今,他們都已經成為知名學者教授。

-
王曉剛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MMLab 2001-2003
王曉剛為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絕影智能汽車事業群總裁,同時亦為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自2016年起任商湯研究院院長,帶領商湯研究院與國內外眾多一流高校(如麻省理工學院、港中文、清華、北大、上交、浙大等)建立合作或聯合實驗室。2014-2021期間,商湯科技研究院及聯合實驗室在全球計算機視覺頂級期刊和會議上(如CVPR、ICCV、ECCV等)共發表600余篇關于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的研究論文,在世界所有科研機構和公司排名第一,在各類國際人工智能比賽中獲得超過70項冠軍。2012年王曉剛教授帶領的DeepID團隊首次利用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任務上超越人類肉眼識別率,突破了深度學習的工業應用紅線。
王曉剛為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絕影智能汽車事業群總裁,同時亦為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自2016年起任商湯研究院院長,帶領商湯研究院與國內外眾多一流高校(如麻省理工學院、港中文、清華、北大、上交、浙大等)建立合作或聯合實驗室。2014-2021期間,商湯科技研究院及聯合實驗室在全球計算機視覺頂級期刊和會議上(如CVPR、ICCV、ECCV等)共發表600余篇關于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的研究論文,在世界所有科研機構和公司排名第一,在各類國際人工智能比賽中獲得超過70項冠軍。2012年王曉剛教授帶領的DeepID團隊首次利用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任務上超越人類肉眼識別率,突破了深度學習的工業應用紅線。
王曉剛在頂級的國際期刊和會議發表超過300篇論文,其論文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超過80000次,h-index = 132(計算機科學領域世界排名34)。王曉剛在2016年獲得PAMI杰出青年學者獎榮譽提名,并在2012年獲得香港RGC 杰出青年學者獎。他還是國際頂級計算機視覺會議CVPR 2017, ICCV 2011, ICCV 2015, ICCV 2017, ECCV 2014, ECCV 2016, ACCV 2014和ACCV 2015的領域主席。王曉剛是科技人工智能2030重大科研項目專家組成員,也是中國增強現實核心技術產業聯盟理事長。
王曉剛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于2001年獲得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碩士學位;200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計算機博士學位。
-
何愷明人工智能科學家、CVPR最佳論文首位華人得主,MMLab 2007-2011
何愷明,人工智能科學家,MIT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何愷明的研究方向包括機器視覺和深度學習的多個領域,他最知名的研究成果為深度殘差網絡(ResNets)(包括Transformer, AlphaGo Zero, AlphaFold, Diffusion Models等)、視覺對象檢測與分割(如Faster R-CNN, Mask R-CNN)和自監督學習(如MoCo, MAE)。何愷明曾多次獲得知名學術獎項,包括CVPR 2018 PAMI青年研究者獎,CVPR 2009, CVPR 2016, ICCV 2017最佳論文獎,ICCV 2017最佳學生論文獎等。截至2023年11月,他的學術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50萬次。
何愷明,人工智能科學家,MIT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何愷明的研究方向包括機器視覺和深度學習的多個領域,他最知名的研究成果為深度殘差網絡(ResNets)(包括Transformer, AlphaGo Zero, AlphaFold, Diffusion Models等)、視覺對象檢測與分割(如Faster R-CNN, Mask R-CNN)和自監督學習(如MoCo, MAE)。何愷明曾多次獲得知名學術獎項,包括CVPR 2018 PAMI青年研究者獎,CVPR 2009, CVPR 2016, ICCV 2017最佳論文獎,ICCV 2017最佳學生論文獎等。截至2023年11月,他的學術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50萬次。
何愷明200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基礎科學班,本科畢業后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研究生,2011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哲學博士學位。
-
林達華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MMLab 2004-2007
林達華,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香港中文大學-商湯科技聯合實驗室主任、杰出科學家。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前,他曾于2012年到2014年在芝加哥豐?科技研究院任研究助理教授。
林達華,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香港中文大學-商湯科技聯合實驗室主任、杰出科學家。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前,他曾于2012年到2014年在芝加哥豐?科技研究院任研究助理教授。
林達華教授在計算機視覺、概率推斷、與深度學習方面有廣泛的研究經歷,并在多個課題上取得突出成績。他在CVPR/ICCV/ECCV/NIPS/PAMI等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頂級會議與期刊發表逾150+篇論文。他在2010年獲得機器學習領域最權威國際會議NIPS的最佳學生論文獎,并在2009年與2011年獲得計算機視覺最高學術會議ICCV的杰出評審員獎。他曾指導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團隊參加ImageNet、ActivityNet、以及MSCOCO等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主要國際競賽,獲得多個冠軍。此外,他也擔任CVPR,ECCV,BMVC,ACM Multimedia等主要國際會議的領域主席,以及頂級國際期刊IJCV的編委。
林達華教授2012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2007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碩士學位,2004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資訊科學學士學位。
-
顏水成MMLab 2004-2006,新加坡工程院院士、ACM Fellow、IEEE Fellow、天工智能聯席 CEO、昆侖萬維2050全球研究院院長
顏水成,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專家,新加坡工程院院士、ACM Fellow、IEEE Fellow、IAPR Fellow、ACM杰出科學家,現任天工智能聯席CEO,并兼任昆侖萬維2050全球研究院院長。他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以及多媒體分析。顏水成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超過600篇論文,H指數達到130+。顏水成的團隊共獲得10次計算機視覺領域兩大核心競賽Pascal VOC和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ILSVRC)冠軍和榮譽獎。他的團隊提出“Network in Network”(NIN)網絡結構的核心1x1卷積是近年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模型的標準模塊。
顏水成,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專家,新加坡工程院院士、ACM Fellow、IEEE Fellow、IAPR Fellow、ACM杰出科學家,現任天工智能聯席CEO,并兼任昆侖萬維2050全球研究院院長。他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以及多媒體分析。顏水成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超過600篇論文,H指數達到130+。顏水成的團隊共獲得10次計算機視覺領域兩大核心競賽Pascal VOC和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ILSVRC)冠軍和榮譽獎。他的團隊提出“Network in Network”(NIN)網絡結構的核心1x1卷積是近年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模型的標準模塊。
顏水成2004年從北京大學畢業,獲數學博士學位。2004年至2006年,前往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MMLab)任博士后,從事人臉識別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