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世界,看得見的“AI·愛”
眼睛是人類感知這個世界最重要的窗口
但世界上有著許多人
因為先天或者后天的各種原因
導致失明
在我國
視力殘疾患者人數超過1700萬
相當于每80人中就有一個“黑暗中的行者”
盲道難幫“盲”
導盲犬價格昂貴、數量緊缺
盲杖無法提前預知障礙物
……
都使視障者被動地“不敢走”
那么人工智能能否幫助視障者們做點什么呢?
在2019年商湯科技第一屆AI Hackathon上
一款來自商湯工程院的創新產品原型
商湯智能避障眼鏡脫穎而出
一舉斬獲金獎
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
設計了一款可穿戴式導盲設備
通過眼鏡上的ToF和RGB攝像頭
在視障者行走的過程中
捕捉圖像數據、深度數據與方位信息
以此來識別電線桿、行人、車輛、臺階
以及盲道、人行橫道、紅綠燈等十余種障礙物和標志物
識別到視頻信號后
眼鏡將其傳輸到Wifi連接的手機端App
再由算法根據距離、位置、物體屬性等信息
進行過濾與危險性評估
向視障者進行實時語音播報
由于人在行走過程中不斷運動
戴在頭上的眼鏡也會隨之晃動
室外場景亦紛繁復雜
這對檢測算法帶來極大挑戰
經過大量的數據訓練和不斷算法迭代
商湯智能避障眼鏡雖然還處于測試(POC)階段
但已日趨成熟
未來還計劃與地圖導航相結合
與公共交通設施的識別相結合
……
AI能為視障人群能做的
還有更多
科技正在為視障者打開一片新“視”界